瑞安市塘下镇场桥第二小学
 
教学科研
当前位置:首页
>教学科研>教研活动
 
教育小妙招;教师常“下水”,学生才会“游”——我的下水作文之路(作者:许一文)

出 处

 

浏览量

 

录入人

 

录入时间

 

教师常“下水”,学生才会“游”

——我的下水作文之路

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。而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,则成为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主题。

走入这个行业之时,我就对作文教学产生了莫大的恐惧感。而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种恐惧感有增无减,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越发的困扰着我。学生作文中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:审题不清,不会选择写作素材,详略不分,爱写流水账……这让我慌张不已,到底该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呢?

柳暗花明又一村——下水作文初接触

2016年,在一次参加省平台组织的培训中,一位老师展示了班级学生的许多篇作文,这些作文都非常精彩,不管是结构还是叙事方法,都让人觉得独具匠心。所有参加培训的老师都忍不住啧啧称赞。大家都忍不住询问如何让学生写出一手这样的好作文。这位老师简洁明了送给我们四个字——下水作文!

其实,叶圣陶先生早在1961年就提出“教师下水”一说。他说,“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,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,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,或者另外写些什么,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,加快学生的进步。经常动动笔,用比喻的说法说,就是‘下水’。”

是啊,教师写“下水”作文,身体力行,引路示范,能避免空洞抽象的指导,是诱发学生接近作文、喜欢作文、认真作文和创造性作文的必要途径。那么何不试试看呢?

不识庐山真面目——下水作文初体验

说干就干,回学校之后我就开始准备着手写这一册语文书上的下水作文。不写不知道,一开始动手写我才发现问题重重。

以前只管教学时,我的作文教学备课重点就是去思考思路,指导学生去写,而如今我若是要写出一篇文章,我还要去思考我需要描写的素材、结构和文字。我自己给学生安排的思路,结果最后我需要按照这个思路去写的时候,却卡壳了。而且如果我的下水作文若要在全班面前展览的话,那么势必得写得生动许多,要让学生感受到眼前一亮。而这种成果当然也就需要我花费更多的时间。本来的教学工作压力也就比较繁重,这个担子一往下压,我又差不多想要放弃。

可一想到学生那些令我郁闷的文章,不如死马当活马医,还是试试吧。而且细想,我毕竟接受过良好的汉语言写作训练,有写作基础,再加上比学生更为丰厚的年龄和阅历,写文章还是不成问题的。只要纠正了对写作的认识,敢于下水,甚至敢于以自己的文章为靶子,师生一道品评其文章得失,吸取经验教训。这样,师生以言传言、以心契心,便可以在言语表现上实现师生共进、教学相长。这样不是更有意义吗?

于是,我的第一篇下水作文应运而生。

我的第一篇下水作文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《介绍一种动物》,而我就描写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经常跑到我们校园里的一只小狗。当我教学完如何写之后,我告诉学生:“老师也写了一篇作文呢!”几乎所有学生一下子都抬起了头,好奇地看着我。之后,我将我的下水作文放到投影仪下,开始阐述我的写作思路,并且提醒学生一定要突出小动物的特点。那一节课,学生上得特别认真,听得特别投入。而我也觉得特别满足,感觉自己的努力都获得了回报。

最后,我也惊喜地发现,学生那一次的作文写起来比之前的好了许多。

雄关漫道真如铁——下水作文问题多

经历了第一次的下水作文之后,我也逐渐写出了味道,于是,在之后的作文教学中,我总是先学生写好下水作文,并且和他们交流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,我却发现越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涌现了出来。

1.  学生作文千篇一律。

学生对老师是带有崇拜心理的,他们认为老师写的文章都是十分有水平的,所有总是忍不住模仿老师的写法,这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,并且和我的下水作文都十分的类似,没有别出心裁的想法,作文毫无新意。

2. 对学生吸引力逐渐减弱。

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原始的好奇心,所以他们很想了解老师。最开始,学生认为老师的下水作文特别有趣,他们想通过阅读老师的文章充分了解老师的想法。但是随着老师下水作文的“泛滥”,学生开始慢慢失去了兴趣。课堂又变得失去了活力。

3. 学生依赖性增强。

由于每次在写作之前,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下水作文的指导,学生对下水作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。他们会忍不住想要先看老师写什么,怎么写,然后才开始动笔。这就导致在考试的时候,或者在现场作文中,学生作文依然写不出来!

而今迈步从头越——下水作文新实践

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让我开始思考,我是不是有哪些地方做错了。最后,经过长时间的思考,和同事的讨论,对前辈的询问,我得出了以下几点想法:

1、切忌在学生习作前展示“下水作文”。

老师每布置学生习作,应先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去写。学生习作前,老师重在启发、点拨,引导学生开窍,多引给学生几条路,让学生自己动脑筋选择。老师只起到引导学生“过河”的作用,而不是牵着学生“过河”。如果在学生写作前将老师的“下水作文”念给学生听,学生面对教师给的“成品”,学生只会抛砖得砖,抛玉得玉,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固定在教师的思维框框之中。

优秀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是:“分析—理解—消化—创新。”但往往因为老师说了许多他们想说的话,而失去了创造的欲望和表现自我的激情,只得草草成文,以塞师责了。而大部分中下学生只能是:“简单分析—不完全理解—模仿或照搬。”这样教下去,培养的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,只会“照葫芦画瓢”,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,缺乏创造力,成为没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的人。

因此,教师在处理“下水作文”时,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,即“以谁为主的间题”。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媒体,这两者关系决不能颠倒。教师只能作“媒”,起引导作用。这就要求教师的“下水作文”要在学生习作后,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索写作,给他们以充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,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结果与老师的写作进行比较;如果先给范文,就没有这个比较。先学生习作,后教师展示“下水作文”,

学生有了主体地位,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提高。

2.切忌将“下水作文”当“成品”展览。

教师在讲评、分析学生习作的时候,如需以教师的“下水作文”为范文,那我认为这个范文也不能像“课文”一样,否则效果也不是很好。因为,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里,学生仅靠老师所传授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,应靠学生在学习中已经掌握的知识,去遨游知识的海洋,学会在“海中取宝”的本领。换句话说,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以“点石成金”的手指。而不是“金子”。这就要求教师的“下水作文”变“成品展览式”为“生产过程展示式”,改变老师背着学生“下水”的做法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学生,教师当着全班学生写作。在作文写作的审题立意、联想构思、选材列纲等各个环节,一一详细说明为何这样,而不那样,让学生明确整个“生产过程”。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写作过程与老师的写作过程进行对应比较,并找出自己写作与老师选材立意之差别。

这样,学生以后即使离开了老师,但因为已懂得了生产操作过程以及各种处理问题的方法,也就能自己独立操作,开动自己的思维机器,用自己“点石成金”的手指,“生产更完美的产品”。

这一条下水作文之路,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但是我深信,只有老师常常“下水游”,学生才会乐于“游”。

瑞安市塘下镇场桥第二小学 网站备案号:浙ICP备16026084号-6
地址:瑞安市塘下镇场桥西河村办公楼对面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